<<免费领取课程大纲>>
按钮

创新技术发展简史

 

 

 

 

本文要点:

①创新Innovation超越发明Invention成为生产力进步的主要因素;

②三代创新技术的演变;

本文3200字,大约用时5分钟。

 

 

 
 

目前在国内的创新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几个在不同的英文单词都不断出现在各种文献中,造成了一定的混淆。

 

这几个英文单词是:“Creation,Invention,Innovation”。

 

我们通过谷歌工具对“Creation, Invention, Innovation”词频使用历史进行了分析。

 

图中绿线代表Creation,蓝线代表Invention,红线代表Innovation

 

通过图形我们可以看到creation的使用频率一直很高,这个和宗教[1],文化等原因有关。因为人们喜欢引用或者背诵宗教文字,所以creation是一个总被使用的单词。

 

 

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出,Invention 的使用频率在1970年之前一直大于Innovation。

 

近年来,Innovation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步上升。事实上原来的创新技术体系,例如前苏联的TRIZ以及以色列人提出的SIT体系,其中的创新都指的是Invention[2]

 

Invention所定义的创新一般特指技术革新或者工艺上的改进。因为在1970年之前,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所以从词频图形上我们也可以看出Invention的使用频率远高于Innovation的使用频率。

 

之后随着各项技术发明的不断涌现,在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急需新的方法体系来指导,使之能跟上技术变化的脚步。

 

从词频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之后Innovation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超过Invention的使用频率。

 

而从目前国内的实践领域上看看,我们说的创新大部分时间指的是Innovation。

 

或者更为准确的翻译应该是creation相当于创造,Invention相当于发明,Innovation才是我们今天常常提到的创新

 

这也是为什么当面临将信息、人工智能、生物高科技等新技术应用到实际领域的时候,人们才失望的发现发明技术,例如TRIZ或者SIT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的原因。

 

在创新的含义上更侧重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变。简单讲,就是在创新的目标领域中,人和物、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最早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创新的是熊彼特[[3]]。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异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

 

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熊彼特进一步论述了创新的五种途径:

 

创新的五种情况:熊彼特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

 

有别于创新产生途径的视角,德鲁克论述了创新产生的时机或者来源[[4]]:

1、意料之外的成功或失败;

2、不协调的现象;

3、程序的需要;

4、行业或市场机构的变化;

5、人口结构的变化;

6、认知的变化;

7、新知识。

 

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几位大师对创新进行了比较概要的总结和定义之外,在创新领域一直没有类似于发明领域TRIZ或者SIT那样系统的、结构化的、有大量实践数据支持的方法体系产生CODEX创新技术体系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弥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下图说明了创新的技术体系的在实践中的大致发展路线。

 

 

可以看出,创新的技术体系的变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二战前后出现的创新体系我们称之为第一代的技术体系。这个时候创新以开拓思维为主,创新的效率很低,但是对于启发企业的员工进行发散思维、灵活思考方面作用十分巨大。

 

第二代技术体系,或者准确的说是发明的方法体系诞生于二战之后,一直延续到这个世纪初。以前苏联的TRIZ体系为代表。

 

 

TRIZ体系作为前苏联和美国抗衡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家置于战略级高度。

 

在前苏联解体后,TRIZ体系才被西方国家所获得并得到了大面积应用。由于TRIZ使用起来不是特别方便,以色列人又在TRIZ的基础上发展了SIT创新体系,简化了TRIZ的许多工具,十分便于在民用领域的公司中采用,几乎一夜之间在西方各个国家被大面积采用。

但是近年来,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不平衡,信息、生物、纳米、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如何将技术发明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的产品中,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或者创新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每个公司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西方一些前沿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不同于技术发明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来进行他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创新。

 

苹果、IBM、谷歌、亚马逊等一流企业率先觉醒过来,他们开始采用全新的思维视角,例如生态的视角、人性的视角等等来重构他们的商业,立即引发了业界乃至影响整个人类的革命。而基于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诞生了脸书(Facebook)、Twitter、Uber等一大批新型的公司。新的产品影响的不仅仅是用户的体验方式,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类生活都开始逐渐被重构。

由此更是引发了另外一个话题:如何用高等级的创新方法进行创新?CODEX的E模式和X模式会给你答案。

 

一些理论研究者意识到了这种变革,提出了诸如颠覆式创新、行为经济学、基于复杂系统论的组织动力学等理论。

 

这些理论很好的指导了企业进行创新实践。但是其核心的创新技术一直为各个巨头公司所掌握,成为其国际化竞争的有力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参与过欧美巨头的创新实践的华人学者高茂源先生,在国外广泛收集了各个巨头企业的创新方法,破译了大量的创新的资料。提出了第三代创新技术体系CODEX

 

 

在提出这套创新技术体系之后,首先在西方进行了企业实践,在北美对电信、银行、电子商务等国际巨头企业进行了业务改造,得到了广泛好评。

 

CODEX体系在2014年底引入中国,在倪光南院士的大力推荐下,在智联联盟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15个来自于不同行业的一线负责人进行评审,有来自于北京大学的教授,有来自于国际顶级企业SAS中国和WMWare的负责人,中国移动的一线领导以及众多国际顶尖级公司的专家等。

 

 

参加评审的专家对这套体系的适用性、面向中国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之后便开始了中国的CODEX企业实践之旅。

 

首先正式引入CODEX体系的是世界最大的博彩供应商IGT中国的产品设计研发的部门。之后又陆续走进百度、京东、阿里等企业。在一年多时间里,分别走进了海尔、华为、中国移动数十家本土企业,对这些企业的产品创新、业务营销与拓展、品牌策划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创新方面的指导和梳理。成为国内被这些顶级企业引入最多的创新体系。

 

 

有别于前两代的创新体系,第三代的创新体系侧重于人的元素在创新领域中的作用,所以对于用户体验、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等这些前两代创新技术不能不适用的领域使用起来会更加适用。同时,第三代创新技术还吸收了前两代创新技术的优点,在对于新的业务领域覆盖的同时,保证了创新的高效率和可大规模复制的优点。

 

CODEX体系作为第三代创新技术的代表的最大的特点是按照人的思维成熟度模型,将创新分成了五个不同的等级。每一级根据数据统计,总结了大量的成功率和有效率最高的创新工具。在帮助企业进行创新问题诊断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或者个人画出创新下一步发展的路径。

 

 

 
 
 
 
 
 

 参考  文献 

 

 

[1] 旧约 创世纪(Genesis),1:1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2] TRIZ 是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的缩写。SIT 是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的缩写。

[[3]] 《创新始者熊彼特》,理查德·斯图恩,2017

[[4]]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2016,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年12月29日 11:45